一天登山的準備物品清單
本文整理自以下 youtube 影片的筆記,除了談要攜帶的物品外,還著重於迷路時的應對策略:
郊山一日行的建議攜帶裝備
手機離線地圖
輕便雨衣:隔絕風和雨水
遇到降雨時,雨衣可以保持乾燥,避免失溫。
保暖層(例如:化纖刷毛衣)
保護自己免於失溫,尤其是在天氣變冷或潮濕的環境下。
每上升一千公尺下降六度,因此選擇保暖衣物沒有固定標準。
郊山冬天晚上冷,即便夏天也建議帶保暖層。
羽絨衣一旦濕透就會失去保暖功能;而化纖材質即使濕了也能保持一定的保暖效果。
水
帶足夠的水,而且要多帶水。永遠要帶一瓶,備用不會用到的水。
例如:預計需要兩瓶水,則多帶一瓶作為備份。
報案之後,理論上待在原地等救援人員來;但實際上你很難撐到三天坐在那、不找水,人性上做不到。
到了搜救的後期(第三天以後),搜救人員開始找溪谷,因為知道迷途者一定會去找水。
因此若需要移動,應在沿途留下一系列人為標記,動物不會做的行為。利用留下一連串連續的人為痕跡,以提高被找到的機率。
如用 180 度斷樹枝等
或是留下工具痕跡,用刀子削樹枝
3M 透氣紙膠帶,不僅受傷可用,也可以貼一點、貼一點
哨子
用喊的很快沒力
頭燈
如果可能摸黑上下山,就要戴頭燈
但不要因為你帶了頭燈,就到處亂跑
大塑膠袋
晚上過夜可以阻擋狂風暴雨
食物
高熱量的乾糧
手機
迷路分享自己的位置:很多郊山還是有訊號,可以開地圖分享自己的經緯度,打電話求救
報案了之後,不要亂跑
迷路時的應對策略
迷路是求助的主因,而失溫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重點在於如何應對迷路和避免失溫。
登山時避免挑戰超出能力範圍的山峰,特別是在以下情況:
缺乏適當裝備
天氣不佳
去登不熟的山
獨自一人上山
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一座森林
即使是短途的郊山徒步,也不可掉以輕心。
核心概念 - 333 原則
在失溫的情況下,人的生命在 3 小時內可能受到威脅。
裡的關鍵在於保持核心體溫,而非四肢。
缺水的狀況可能在 3 天內變得致命
但這裡存在一個矛盾,即人可能會因尋找水源而下到溪谷,但這是危險的。
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,人可以存活大約 3 周。
在野外求生和裝備準備時,應優先考慮的順序是:保持體溫 > 水 > 食物。
迷路時的自救原則
1. 原地待援:不要盲目移動,以免擴大搜救範圍。
你走得越遠,被找到的機率越小。避免盲目移動,以防擴大搜索範圍。
如果與隊伍未脫離太遠,可稍回頭查看,否則應停下不要移動。
人在迷路時本能會想下山尋求幫助,但這往往會增加風險。
盡量別離開步道,尤其是在台灣這樣,一旦離開步道就是茂密叢林的地方,就難人員變成要一顆顆樹去尋找,很難找!
2. 如果必須移動,選擇往山上或稜線方向
這樣做可以提高被救援的機會,因為視野更開闊,也更容易找到信號。
避免移動到溪谷等地形複雜的地方,以免跌落或迷失方向。若
比方說你在斷崖邊,需要尋找緊急避難處,應尋找如石洞等能提供遮蔽的地方。
2. 管控糧食
將剩餘的食物分成小份,以延長其能支撐的天數。
3. 裝備不離身
確保所有重要的生存裝備始終隨身攜帶,以防萬一。
4. 盡量減少體力消耗
避免進行不必要的活動,以保存體力。
5. 保持保暖物品乾燥
濕冷的環境會加速體溫的下降,因此要盡可能保持衣物和保暖用品的乾燥。

